photo sharing and upload picture albums photo forums search pictures popular photos photography help login
Type your message and click Add Comment
It is best to login or register first but you may post as a guest.
Enter an optional name and contact email address. Name
Name Email
help private comment
ChenChen | all galleries >> Galleries >> 6_7_years > image.jpg
previous | next

image.jpg

专家指导老年人如何防摔倒
www.sh.xinhuanet.com 2009-01-05 09:10:14 健康财富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一项调查分析数据显示,上海市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呼吸道疾病之后,位列第四,其中,老年人摔倒占了一半左右。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毅教授,请他指点老年人该如何防摔倒。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意外摔倒的事件并不少,有一位读者林阿婆就是早上起床梳洗时在卫生间不慎滑倒,右手用力撑地导致骨折,被迫绑上了厚厚的石膏,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康复后她给《健康财富》写来了信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提醒老人们都要注意在生活中防止摔倒这样的意外发生。

上海市住院病情统计分析资料证实,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摔倒而造成伤害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在意外伤害事故伤害中占了四成左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吴毅教授告诉记者,像林阿婆这样摔倒的老人生活中并不少见。其实老年人摔倒并非都是因滑倒、绊倒这样的意外,细究起来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老年人摔倒的常见原因

1、平衡功能差。造成老年人摔倒有很多原因,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人平衡功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因退行性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思维反应迟钝;有的老年人出现大脑认知功能改变、或小脑平衡异常;也有的老年人出现内耳平衡失调等,这些极易造成老年人的摔倒;有时意外发生时,大脑已来不及反应或反应不灵敏导致摔倒。

2、骨关节和肌肉问题。由于骨关节炎疼痛导致摔倒,或者由于肌肉无力而摔倒在老人中也比较常见。

3、脑血管意外。比如脑卒中,因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梗死或破裂出血,常发生昏迷、偏瘫、失语等,或者因情绪紧张激动造成大脑短暂性缺血发作,也会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而摔倒。

4、其他意外。比如前文提到的林阿婆在卫生间不慎滑倒,有一些晨练老人在锻炼时一不留神就摔倒了,还有一些老人由于天黑视物不清被路上的障碍物绊倒。

老人摔倒后该如何做

老人摔倒后,轻则皮肉伤痛,重则骨折,再严重者脑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摔倒之后的急救工作也很重要。摔倒后该怎么做?吴教授对此建议:

首先,不要急于挪动,应叫旁人帮忙或拨打急救电话120。因为如果发生骨折,越搬动骨折端越易错位,骨折面易刺伤血管、神经,反而更加不好。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如果盲目搬动或立即扶起,只会加重脑内出血。如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患者本应平卧,如果将其扶起,反而加重脑部缺血状况,晕厥加重。

其次,对于仅是皮肉伤者,建议在红肿部位进行冷敷。禁止用热敷或局部按摩,这样易加重局部的肿胀。可以用保鲜袋装些冰块冷敷损伤部位,每次冷敷10-20分钟。然后绑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将患侧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面。建议损伤者近段时间少下地走路,多休息。

接着,如果怀疑骨折,应该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必须要考虑到相关情况。临床有几类骨折比较常见。一是股骨颈骨折,对老人的威胁最大,60岁以上发生率很高,90%以上是因摔倒引起的。一般表现为摔倒后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行走困难。骨折严重者,可见患肢缩短,外旋畸形,容易被发现。少数病人为嵌顿骨折,虽有痛感但仍可行走,常会漏诊。凡有股骨颈骨折可能,必须进行X线摄片,甚至做CT检查。二是脊椎压缩性骨折,老人跌跤时臀部着地或从高处坠落,常可造成胸腰段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部剧痛,甚至脊柱后突畸形,诊断较容易。三是桡骨远端骨折。由于摔倒时手掌撑地,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四是肱骨近端骨折。摔倒时手掌撑地或肩部直接打击造成骨折,患者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上臂抬举困难,此时要想到肱骨近端骨折可能,应去医院摄片检查。

最后,如果摔倒的老人已发生昏迷、呕吐,应将其头部侧向一边,以防呕吐物返回,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搬动病人时,要一个托头、胸部,一个托腰、臀部,一个托腿、脚,动作宜缓慢平稳;最好是120救护车上的担架进行搬运最安全。

老年人如何预防摔倒

吴教授指出,因为老年人摔倒的原因多样,所以预防摔倒要从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选择最适宜的预防手段及训练方式。

1、经常用脑 用进废退

老年人应该加强大脑训练如认知训练,防止大脑萎缩,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勤读书、看报,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新的技能。大脑不用就会退化,经常用脑就能保持一定的反应度和灵敏度。

2、常打拳操 锻炼肌肉

老年人要加强肌肉功能训练,因为肌肉无力就容易摔倒。比如太极拳,有研究证实经过太极拳训练后,脑部和肢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女性可参加交谊舞、木兰拳等活动,可以大大增强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因此,拳操是十分有益的锻炼方式。

3、清晨起床别太急

脑卒中的发生是老年人摔倒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而清晨起床时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高峰。有一些老人起床后突然跌倒在地,也有的老人被家人发现时已经摔倒在洗手间。为了预防这样的意外,吴教授建议,清晨醒来后千万别急着起床,应该先平躺半分钟,再坐起上半身半分钟,接着双下肢靠床沿垂地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这三个半分钟对于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和老人清晨摔倒很有帮助。

4、晚上出门要留心

老年人由于视力退化或白内障等眼部疾患,同时反应力不及年轻人,天黑后再出门时,视物不清,遇到障碍物时就容易被绊倒。有一位老教授就是晚上下台阶时,没有看清台阶的深度,不慎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骨折,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吴教授建议,老人尽量少在天黑以后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也要注意行路安全,防止被小沟、台阶、障碍物绊倒,最好随身带手杖。

5、时常摔倒 带根手杖

吴教授说,平时容易摔倒的人,出门可以用根手杖,多一个支撑点,对于预防摔倒意外发生很有用。有些老年人觉得用手杖是“人老了”的标志,觉得很丢脸,所以坚决不肯用拐杖,对此,家人应该耐心劝说老人,不要小看一根手杖,有时能防止大意外。

6、随身携带联系卡

老年人出门有必要随身携带一张联系卡,写上名字,相关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联系电话等资料。万一发生摔倒意外,旁人可以及时帮助老人联系到家人。

7、常做平衡操

老年人平衡能力减退是摔倒的重要原因,怎么测试平衡能力呢?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两手扶于腰间,紧闭双目,选择您认为站立较为容易的一条腿单腿站立;抬起的那只脚可以抬高或者放低,但不能与支撑脚接触;记录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结束标志是支撑脚移位或者抬起的那只脚接触到地面;进行两次测试,把较长的一次时间记录下来,这期间可以变换支撑脚。测试出的时间与平衡能力的关系可参考下面的表。

男性 女性
非常好 110秒以上 110秒以上
较好 38-109秒 36-109秒
标准 13-37秒 12-35秒
较低 5-12秒 4-11秒
非常不好 4秒以下 3秒以下

那么,如果平衡能力不佳的人,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推荐几个小动作,时常进行练习,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从而预防摔倒意外。

单腿站立:可以增强稳定性、加强腿部力量。让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臂向前伸直,一足后抬,膝部弯曲45度,保持这一姿势5秒钟或更长时间。重复练习5次,而后换腿。待有所进步后,可以再试试闭眼单腿站立。还可以把单腿站立练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打电话、刷牙、排队等公车、做饭和洗碗时,随时随地练习。

坐立练习:能增强踝关节、腿部和臀部的力量。在椅子上坐直(不要靠椅子的靠背),双臂交叉,在不依靠双臂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站直和坐下。重复这一练习10次,每天1-2次。

前脚跟碰后脚尖式行走:任何时候都可以,但最好选择在坚固的、未铺地毯的地面上进行。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让前脚跟刚好碰到后脚尖。一次走3米,每天重复练习1-2次。还可以试着先用脚尖后用脚跟走路,来增强踝关节力量。

侧步练习:面对墙壁,一条腿向一个方向侧步移动10次,另一条腿自然跟上。熟练掌握侧步后,可以试试舞蹈式的侧步移动,即右腿先向右侧移一步,然后左腿在身体后交叉移动到右腿右侧,而后右腿在身前越过左腿右移。重复该动作10次,然后再换方向进行。

吴教授最后提醒老年朋友,如果发生过多次摔倒,应去康复科做全面检查,进行大脑、小脑、肌肉、骨骼、平衡功能、协调功能等各项测试,作全面评估,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比如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锻炼其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关节疼痛患者通过肌力训练和平衡能力训练,有助于减少疼痛,减少跌倒。



other sizes: small medium large auto
share
Type your message and click Add Comment
It is best to login or register first but you may post as a guest.
Enter an optional name and contact email address. Name
Name Email
help private comment